天下雜誌:新創企業為何活不下去?

 

解決方案:

打造一個以人為本的創業平台:

天下雜誌中所提及的主要問題第三點:台灣家庭不鼓勵冒險。在整本雜誌中,沒有任何解決方案?!

 

關鍵問題:

視野:許多人有了一些 Idea,總以為這是獨一無二的;問題是,全球六十億人口,見多視廣的人多的是,你確定這個 Idea 只有你才想的到?

資本:人們總以為自己缺少的是錢,事實上,你所缺少的是時間;你想用錢買到創業過程中的一切事務,也就是單打獨鬥。或是你也可以用另一種方法創業:「集合在你創業過程中所須的一切專業人才,共創共嬴。」

行動:這兩個字才是最重要的問題,在你身邊,要找到能說出好創意的人肯定很多,但人們總是裹足不前,真的會行動的人非常少。我們需要的,其實只有一點點,就是找一位願意坐下來好好聽聽您想創業的想法,並從中找到為何你總是裹足不前的原因,然後將你帶出無止盡的牛角尖。

 

關於「行動」,創翼在 2015 年 1 月 16 日,於 FB 社團「台灣鄉民創業協會」試辦「創業從零開始咨詢服務」,並於 2015 年 1 月 23 日中午 12 點與 B 先生深談了三個小時,結束時,請 B 先生於一星期後給我心得 ( 於一星期後再想心得 ),以下為 B 先生的心得 ( 經本人同意登出 ):

B 先生:
上次見面後我的心得是
1.尊重專業
2.Open Mind 分享想法合作創造
3.大量閱讀資訊~理解到架構~從架構去破壞式創新
4.創業要找出有熱情的事物~能讓你覺得解決會有成就感~會想堅持二到三年的事物~

 

 


新創企業為何活不下去? [ 原文備份 ]

2015 - 01 - 21 天下雜誌 第 565 期 作者:李立心

 

當政府、學校、年輕人鋪天蓋地瘋創業,台灣的新創企業卻常撐不到五年就宣布陣亡,造成台灣企業和人口一樣逐漸老化。「創業維艱,守成不易」,什麼是讓創意與創新成長的關鍵?

「我大學就在想,為什麼不能『以才會友』?」江前緯笑著回憶創業的動心起念。

二十六歲的江前緯,台大社會系畢業,在科技公司做了八個月的業務便毅然辭職,放棄一年七十萬台幣高薪,只為了讓大學時的創意落地生根。

為了讓有心要跨領域學習的人不必花大錢補習,江前緯和好友一起打造「Skillhopping技能交換學習平台」,利用社群概念,媒合想交換才藝的網友。

近來,像江前緯一樣懷抱理想,選擇走不一樣的路的有志青年愈來愈多了。在全球,新創事業被公認是創造就業、引入經濟活水的最佳方式。在台灣,政府、學校、年輕世代瘋創業,然而,每天早上叫醒有志青年的不只是夢想,還有如影隨形的失敗陰影。

新創企業如何活下去,不是個別創業者的問題,更是台灣悶經濟的重要解方。

 

台灣人愛創業,失敗率也高

 

全球創業觀察(GEM)最新年度報告指出,台灣參與新創事業的工作人口比例高達八.二%,僅次於美國,幾乎是日本、韓國的兩倍。但受歇業影響的人數佔工作人口比例卻高於美國。(見表現象1.原圖請至官方網站瀏覽)

過去十年,台灣創業率與歇業率的差距,始終無法回到一九九五年以前的五個百分點以上(見表現象2.原圖請至官方網站瀏覽)。主要理由就是,創業率下滑的同時,公司歇業率卻攀升。

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宗弘進一步發現,新創企業是歇業的高風險群。

他指出,九○年代初期,新創企業和現存企業的資本額相去不遠。

但從九六年開始,現存企業的平均資本額就不斷拉高,去年直逼三千四百萬元,新創企業和歇業企業的資本額卻在五百萬元上下(見表現象4)。「現在存活下來的企業都是資本額比較大的企業,新創企業就是倒的那一批,」林宗弘解讀。

另一個佐證是,台灣未滿五年的企業佔比明顯下滑,超過二十年的企業佔比則不斷上升。(見表現象3.原圖請至官方網站瀏覽)

新創事業夭折,老企業續存,造成台灣企業和人口一樣逐漸老化。

台灣新創企業夭折率為什麼高?是法規大環境、人才視野,到文化民情三方交雜的結果。

 

病因一:法規僵化,限縮資金彈性

 

台灣股權結構彈性不足,讓創業者不易取得資金。而在眾多法令中,最令創業團隊與投資人頭痛的就數「股票面額」。

我國「公司法」明訂,公司每張股票價錢必須一致。這讓擁有技術卻沒有錢的知識型企業,常覺得不平。

在英美沒有面額制度。譬如,一個資本額一百萬元的企業,擁有技術的創業團隊自己雖然只出十萬元,但它可以發行每張一元的股票給自己,而賣給投資人每張十元的股票。如此一來,即使投資人出資九十萬元,還是只有四七%的股權。

但在台灣,若原本持有百分之百股權的創業團隊出資十萬元,而後投資人出資九十萬元,創業團隊的股權就會被稀釋到一○%。

美國從二十世紀初就採用無面額制,日本則在二○○一年後全面採行。就連長年採用面額制的香港,也在二○一四年三月宣布廢除,讓企業籌資的彈性更大。

除了面額限制,台灣法規對特別股、可轉換公司債發行也多有限制,更限縮了小公司的籌資管道。

「(在台灣)有錢人是大爺,台灣的習慣和法制沒有保障創辦人,」生態綠共同創辦人余宛如無奈地說。為了不要因為股權被稀釋而失去經營權,她曾忍痛推掉送上門的資金。

余宛如直言,資金是子彈,外國企業能做大,就是因為資本化程度好,一創業就有資金。台灣資金募集綁手綁腳,很難鼓勵創業。

矽谷知名創業育成加速器「500 Startups」駐台創業家程希瑾也說,台灣法規複雜,會讓設在台灣的新創公司很難取得國外投資。

國發會產業發展處處長詹方冠坦言,台灣法制亟需調整,但卻對於冗長的修法程序無能為力。

主管「公司法」的經濟部,不願修改函釋,堅持要經過立法院修法是主因。國發會法制協調中心科長吳家林義憤填膺地拿出研究報告說,其實特別股和可轉換公司債的規定,根本是十三年前經濟部函釋的結果。「法律沒有規定不可以,是它解釋不可以,函釋的位階居然可以限制法律,」他點名經濟部不願意修改早年立下的函釋,反而選擇成本高的修法途徑。

修改函釋最快只要一週,一個月內就能公布,修法卻得等三年。

經濟部商業司副司長陳秘順堅稱,經濟部對「公司法」的解釋沒有問題。「制度上的設計就是如此,跟函釋沒有關係,」他說。

陳秘順進一步指出,他理解新創事業的考量,但修改法規會影響到其他業者,必須較為慎重。

 

病因二:國際視野不足,開拓市場難

 

然而,即使順利鬆綁法規,自己沒有兩把刷子,錢也未必會到位。

近年來,台灣創業團隊逐漸打出知名度,吸引不少國際創投來台看案子。今年,美國的紅杉資本在台灣投下第一案,矽谷創業加速器500 Startups也在台灣駐點。

但它們卻看見台灣創業者的缺陷。程希瑾觀察,有些台灣創業者對自己的產業其實不夠了解。她解釋,國外創投對各產業都看重不同的指標,例如,電子商務的重點是註冊用戶數、下單人數等。台灣創業家要多了解國外創投評估公司價值的方式,才能讓溝通更順暢。

和國際溝通的能力,也是小企業走出台灣的必備條件。

「市場太小是假議題,收錢可以用國際支付系統,物流也已經解決,問題是你有沒有對國外市場溝通的能力,」聖洋科技(caca-Fly)共同創辦人暨台科大兼任助理教授楊志偉直言。

與國外市場溝通的能力,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。

Skillhopping創辦人江前緯就坦言,團隊中有留學歐美的成員,一開始也以歐美市場為終極目標。但和創投對談時,意識到自己想推廣的社群網站,光是要把語言說得道地就很不容易,遑論要跨過文化差異。兩大隔閡拉高行銷、使用者介面設計的門檻,團隊在評估後決定先從亞洲市場做起。

 

病因三:台灣家庭不鼓勵冒險

 

長期而言,要讓更多新創業者浮上檯面、讓既有團隊生存,除了硬體資源,還需要社會氣氛的鼓舞。

每個台灣創業家的背後,往往都有一段和親友爭論的心酸故事。去年初,江前緯放棄高薪,全職創業,引發家中冷戰。

「也不能說他們什麼,只是想法不一樣,」江前緯願意體諒,雖然隨著團隊做出成績,雙方逐漸和解,但初期總難免煩躁。

楊志偉透露,曾有團隊成員在創業初期跳槽聯發科。原因就是「媽媽會念、老婆會念、貸款比較好辦啊!」他直率地道出許多創業者心中的牽掛。

只要家長持續堅持小孩應選擇安穩的公務員生活,社會就少了一點創新的可能。

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溫肇東指出,台灣父母往往連孩子的想法都沒聽,就說不可能,是形塑創業氛圍的阻礙。

溫肇東的兒子今年離開安穩的資策會,踏上創業之路。問他如何突破心理障礙?他直言,跟上一代創業往往是為了生計不同,這一代父母應該想的是,如何讓自己的下一代替社會創造更高的價值。

如果不創造高一點的價值,「台灣現在還有安定的生活嗎?如果你只是奉公守法,為社會創造的價值就很小。每一代有每一代想成就的自我,」溫肇東語重心長。

法規如何改、如何搭起和國際的橋梁,進而逐步活絡國內創業氛圍,讓創意扎根、讓創新成長?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、cacaFly(臉書台灣廣告代理)共同創辦人楊志偉,提出以下解方:

 

● 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:開放網路募資 即刻上路

● CacaFly共同創辦人楊志偉:用豪宅稅來投資新創事業

 

⊙動畫影音/90秒看真相 為什麼在台灣創業好難?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ay 的頭像
    Ray

    創翼 - TRON Start

    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